一、道教喪葬禮儀
【一】臨終處理
1.沐浴、更衣:對往生者之尊重
2.遮神:喪喜有別
3.拼廳:落葉歸根
4.舉哀:為孝道教育之表現
5.門制:對外告白,並表明逝者之身分
6.置腳尾物,燒腳尾紙:突破真靈
(1)道教認為人死後,魂昇于天,魄歸體中五臟,人之生稟以精氣神,氣散則亡;為使死者早脫迂腐之苦,借以火光之氣,使魄喪傾。故曰:「突破真靈」
(2)亦為事親孝道之表現。
7.持念往生咒,以仗道力而超拔。
【二】入殮
1.入殮:亦稱「入木」,應置靈堂及供品。
2.靈堂:道教儀上之特色
(1)靈旛 (2)魂帛(神主) (3)感神旛 (4)魂身 (5)金童玉女 (6)安奉七星元辰燈
【三】早晚拜飯
表現孝道精神,並以身教準則。
【四】一~七之忌/俗稱做旬,教儀稱「屆丁旬,開通冥路」
(1)亡人一七/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秦廣冥王。
(2)亡人二七/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冥王。
(3)亡人三七/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冥王。
(4)亡人四七/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仵官冥王。
(5)亡人五七/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嚴羅冥王。
(6)亡人六七/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卡城冥王。
(7)亡人七七/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泰山冥王。
(8)亡人百日/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冥王。
(9)亡人周歲/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都市冥王。
(10)亡人三年/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轉輪冥王。
*亡人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偈曰:「天尊哀憫救群速九夜幽魂盡出離 徑上南宮感受度 普皆同會入無為」故須做忌,開通冥路,超度亡人,來登福境。
一.臨終前之準備:儀節簡要說明:
1.拼廳與舖水舖: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俗稱「拼廳」。拼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男移龍方(進門之右方),女移虎方(進門之左方),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男左女右,頭裡腳外。
2.壽衣: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台灣地區之習俗,壽衣算層而不算件(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上衣通是六件七層,褲子二件至三件,白襪黑布鞋。
3.遮神: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剌)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4.宗教信仰之配合: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乘轎(車)赴陰間要在腳尾供腳尾飯,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等,不須在去世前即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畫,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二、初終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隨侍在側→舉哀→帷堂→闔扉→子孫變服→陳設腳尾物→易枕→蓋水被→示喪→為鄰居掛紅→守舖→關貓→買布製孝服→孝誌→擇日→辦理死亡登記→報喪→買棺→成立治喪委員會→宗教法事→哭路頭→奔喪
(二)儀節簡要說明:
1.隨侍在側:病人移至大廳水舖之後,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幾時嚥氣,徒留遺憾。
2.舉哀:病人一旦斷氣死亡,依俗須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車)供靈魂乘用,俗稱「燒魂轎」以大碗公為香爐,焚香拜亡靈,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儒家重視人倫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意識未完全脫離形體,子孫不可移動,不可哭泣。
3.易枕與蓋水被: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屍身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
4.陳設腳尾物: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死者做盤纏,應慢燒,以免室溫升高。
5.變服:初終尚無孝服,唯為宜悲誌哀,全身改穿素色衣服。
6.帷堂與闔扉:惟堂俗稱「吊九條」,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目的在隔開內外;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
7.門外示喪與鄰人掛紅:家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或「慈制」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紅色春聯應以撕除。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8.守舖與關貓:親人死後,子孫哀慟不忍,必須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稱為「守舖」,守舖除了哀傷親人之死不忍離開寸步之外,尚可預防親人因休克「死亡」復活而乏人急救,有親友來弔時不致無人照應,同時也防止肉食性貓科動物之毀損屍體。
9.請人買布料、製(租)孝服與孝誌:喪事所用布料以白布為最多,孝服若是自製,則須採購五服(麻苧、藍、黃、紅)布料。
10.擇日與辦理死亡登記: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家屬持死亡證書向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始能入殮。
11.報喪: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以央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
12.買棺:俗稱「買大厝」,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做陪。棺木,土葬與與火化所用不同。
13.哭路頭與奔喪:出嫁女聞耗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洌,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自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14.宗教法事: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稱「唸腳尾經」;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稱「入木法事」。
15.成立治喪委員會: 本身或子女當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者,死後應由其朋友或長官、同事、僚屬組成治喪委員會,討論及安排治喪事宜。
三、大殮與停殯:
(一)儀節流程:成服穿壽衣(套衫)→沐浴→乞水→接板→磧棺→放板→乞手→尾錢→宗教→儀式→拼腳尾物→佈置孝堂→捧飯→封釘→打桶→大歛→棺中佈置→辭生→做七→喜喪燈之製作懸掛→訃聞→撰印→寄送→香奠→答紙→守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成服:昔日有成服儀式,今多省略。客家則至出山前做功德之前才舉行成服禮。
2.放板:運棺木到喪家,俗稱「放板」。
3.接板與磧棺:壽板運到離喪宅幾十公尺遠時要暫停,孝男等穿孝服哀號來跪接,俗稱「接板」。接板時為首帶一袋米(內放銅幣,今改用紅包),一副桶箍篾,一支新掃把,米與桶箍放在板上,俗稱「磧棺」,新掃把則用來掃棺,同時孝子每人孝服衣裙都佩許多捲好的銀紙在棺前燒,燒完,棺木才抬進家門,抬棺入屋,要頭先進,俾便入殮時頭內腳外。
4.乞水:接棺後隨即乞水,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為首帶瓦缽、香、四方金、兩枚硬幣、抵水濱,燒香向水神禱告因某人去世,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舀水,不可逆流,尤忌重舀,今人住於都市嫌河水髒或離河太遠,也有人以水桶裝自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
5.沐浴:乞水返家,旋即舉行沐浴、穿衫辭生,分手尾錢儀式。沐浴,由長子或「土公」以白布沾乞自河川之水,由頭到腳做一比畫,比畫時「土公」須唸吉利話。
6.穿壽衣:今人大多於未斷氣即為死者穿上壽衣(前已略敘),少數地區仍循古禮於沐浴後行之。為死者穿衣,古代有「套衫」儀式,今已無。死者之穿著,貼身一重必須用白色棉布衣褲,日後撿骨骨色才會潔白,中層隨人穿,外層則昔多用長衫馬褂,今已有人穿西裝。
7.辭生:此為尚看得見死者容貌最後一次之祭奠,也是死者辭別「生人」階段最後一次祭奠,故名「辭生」。須準備六至十二碗食碗,陳於死者面前,長子站在竹椅子,餘人跪於屍旁,由道士或土公用竹筷代死者夾菜每夾一道便唸一道吉利話。
8.乞手尾錢:「辭生」後即乞手尾錢,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每人一枚,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父死繫於左手,母死繫於右手,帶至換孝為止,象徵死者愛護子孫,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
9.大殮與棺中佈置: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通常人嚥氣後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入殮時子孫環視,有的子孫親自為之。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小心放入棺內,此時民俗忌「人影」被壓住,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下墊棺蓆上蓋水被,加枕(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狗毛、雞毛之菱角枕,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庫錢、生前物品、過山褲及桃枝等。棺底最好先舖蓪草、茶葉等以吸屍汁,亦有置七星板。右腳踏銀紙左腳踏金紙(部分地區正好相反)。
10.封釘與停殯:屍體安置好後,固定不會移動,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隨即加蓋封釘,父喪由「族長」主釘,母喪由「母舅」主釘,謂之「封釘」。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長釘要整支打入,小釘只略釘一下,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釘釘時要唸吉祥話。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停柩在堂,等待出殯,則須「打桶」以防臭味溢出。
11.拼腳尾物、佈置孝堂與捧飯:打桶後要將腳尾飯,腳尾紙等移走,俗稱「拼腳尾物」,然後在柩前布置孝堂,以白布遮柩,設靈幃,架遺像,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置靈桌,供奉魂帛,魂幡,置一對蠟燭、鮮花,設香案、果品、燈火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弔唁。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有人捧三餐,有人捧二餐,早、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洗腳手。
12.宗教儀式:大殮係喪禮中之重要儀節,大部份人家都會衡酌自已經濟情形,宗教信仰敦聘宗教人士到宅舉行宗教儀式。若舉行宗教儀式則魂帛、魂幡等即委請道士僧尼製作書寫。
13.做七:「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係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14.守靈: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夜間則在柩旁敷蓆而眠,俗稱「睏棺腳」。及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
15.香奠與答紙: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俗稱「香奠」或「楮敬」金額必須單數,切忌雙數,以免重喪。喪家收到香奠,必須答謝,俗稱「答銀紙分」。目前以答毛巾最為通行,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
16.訃聞之撰印及郵寄:大殮後,家屬或治喪委員會應撰好訃聞付印,並斟酌情形郵寄有關的至親好友,不應濫發。
17.喜喪燈(大燈)之製作與懸掛方式:一般家庭在廳堂上懸掛兩盞喜燈。遇喪事加兩盞喪燈。
懸掛方式及意義:喜喪燈(俗稱大燈),乃懸掛在廳堂之外以示區別,喜喪燈之懸掛目的乃在分別1.停柩在堂2.出殯後。
四、出殯前之準備工作:
(一)人員之分配
1.大規模喪禮特聘總幹事一名:秉承主人意思辦理出殯當天事務。
(1)會計組:奠品受禮處、親戚受禮處、來賓受禮處。
(2)接待組:簽名處、公奠登記處、貴賓接待。
(3)總務組:禮堂會場之佈置、文書、各項應用物品之準備布置與整理、奠裡後會場之清理、物品採購、訂購、喪服縫製人員、餐飲管理組。
(4)奠禮組:司儀、禮生二名、報告生平事略一名、致謝詞一名、音響燈光及攝(錄)影及錄音、點釘者、壓柩位:請父母雙全者或福祿雙全者為之。
(5)行列組:督導員及交通維護員一至數名、開導隊、抬柩組及各項儀杖、花車之督導。
2.小規模的喪禮其治喪人員可精簡如下:
(1)聘總幹事一名兼辦總務。
(2)受禮處兼辦簽名工作:一至數名。
(3)奠禮組:禮生二名及司儀一名。
(4)布置組:視實際情形二至數名。
(二)奠禮堂之佈置:
會場以設於殯儀館最為理想,假如是利用喪家附近空曠場地或巷道等則須預先搭蓬,依親友人數多寡與地形寬廣而決定會場的規模。唯靈堂設戶外應避免妨礙交通觀瞻,奠弔時不得製造噪音及妨礙鄰居安寧,在會場入口處正上方即俗稱「牌樓」,必須有標題,標明逝者之姓名以便賓友辦認,上書字數須依「生老病苦」之例。
◎軸幛之佈置:以佈置在會場左右兩旁為宜。
(1)親戚之靈旌:佈置在「龍方」由賓友視線為起線,高約一丈,垂直懸掛,其長幼尊卑的順序依親戚上香之順序由內而外
(2)各界首長與公司機關及民意代表之「輓軸」:直式者懸掛兩旁、中間部份懸掛長官輓額,只要簡單幾副即可,其餘儘量布置在兩旁,如數量多可分上下兩層。以柩為主尊,按中央級、省級、縣市級、鄉鎮級,由內而外排列。
(3)輓聯以相對偶為聯句採直式佈置,其尊卑大體上依配偶、兒(媳)、女(婿)、父母、胞兄弟、侄、孫(媳)、孫女(婿)、曾孫、同鄉、治喪會等順序而排列。
(4)特殊長官之輓額,恭懸在禮堂正中前方。
五、葬日儀節
(一)儀節流程:家奠→轉柩→公奠→安釘→啟靈→葬列→放栓→安葬→辭客→祀后土→點主→祭墓→返主→安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轉柩:一般由宗教師(道佛人員)指揮,並由抬柩人員抬之,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
(1)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
(2)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
(3)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
由兒子與長孫各執杖與招魂旛恭請靈位與香爐、安靈位於靈堂前中央位置,會場人員應肅立恭迎。原來停柩處置一木炭火爐以除濕取旺,放碗筷若干把(一個兒子一把),另置一桶水內放錢幣,以祈「錢水活絡」,並置一圓形竹器內盛發粿及十二粒丁仔粿(閏年加一粒)以求添丁發財。或加一把箍桶篾以警愓子孫須團結。
※奠禮前之準備:
觀念:
◎奠禮應莊嚴肅穆,故孝眷不宜在奠禮進行中嚎啕大哭,以致影響奠禮的次序。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十七條:親友之喪,應臨弔展奠,道遠者得函電致唁;奠弔時,應肅穆靜默。故奠禮進行當中不論任何人(包括賓客、葬儀工作人員、樂師等),不可聊天、走動、吸煙,以表示對逝者之尊敬,只有靈前香煙繚繞。
◎所有約雇樂團與陣頭只是供行列用,絕對不可佔用奠禮進行的時間與妨礙肅穆感,不應有「假哭」或「請人代哭」的現象,更不應要求家屬在地上爬行。
◎奠禮務必依訃聞內所定時間進行。不可稱「告別式」(日語),亦不可謂家祭(除服之日始日祭)、公祭(先聖先賢,對國家社會有功之人士始用之)。
◎各項工作人員各就崗位及敦請賓客就位,家屬除兒子與長孫在柩邊準備引爐外,其餘子孫應在奠禮十分鐘前進入會場的最前方席位入座(準備參加宗教儀式)。
◎司儀人員宣佈奠禮開始時間、家奠禮進行時間、公奠禮開始時與禮成發引時間,以便讓親友與工作人員心理有準備。
2.家奠禮儀式:
◎家奠禮時間按內親外戚人數多寡而定,通常以二十分鐘至四十分鐘為宜。
◎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八條家奠禮其儀式如下:
一.奠禮開始。
二.與奠者就位。
三.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四.上香。
五.獻奠品(獻花、獻爵、獻饌)。
六.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
七.向遺像或靈位行禮(本款之行禮指鞠躬或跪拜,直系卑親屬家奠時行跪拜禮)。
八.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九.禮成。
※家奠禮中每一個單元皆以此儀式行禮,既莊嚴又隆重,每一個單位的奠禮時間約一分鐘。
3.公奠禮儀式:「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九條:親友奠弔應向遺像或靈位行禮,並向其家屬致唁,團體拜奠得參照第四十八條所定之儀式辦理,親友行禮時,家屬於案側答禮。
公奠開始 奏樂(不用樂者略)
治喪會公奠(無治喪會者免)
一.奠禮開始:
二.主奠者、與奠者就位肅立。
三.奏樂(不用樂者略)。
四.上香。
五.獻奠品(獻花、獻果、獻爵)。
六.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
七.向遺像或靈位行三鞠躬禮(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八.奏樂(不用樂者略)。
九.禮成。
十.家屬答禮。
十一.請復位。
◎報告故人生平事略。(含致感謝詞)。
◎各機關團體公奠(儀式照治喪會公奠程序進行,第5項獻奠品可省略)。
◎自由拈香(如人數過多或時間迫促時,可推舉代表一人拈香,其他來賓就原地起立敬禮)。
4.安釘禮:
入殮後在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謂之「封釘」,因入殮當天族長或母舅未必到場,乃直接由棺木店仵作為之,而於出殯日另外再安排一場「安釘禮」,請族長或母舅執斧點釘。安釘意義:昔時因沒有醫生開具死亡證書及檢察官制而人命關天通常由親兄弟審視後,才封釘或啟靈,免得當子媳被誤會為草草收殮,其至被認為忤逆不孝或虐待死亡等。
5.啟靈、葬列與辭客:
(1)啟靈:依古禮啟靈有啟靈奠祭,仵工人員(俗稱土工)絞柩完畢,將「蜈蚣腳」與槓桿均銜接好,以八人~十二人或十六人、廿四人抬起,另一人立即將「柩凳」踢翻或提走,謂之「啟靈」靈柩往屋外「靈車」處移動,子孫要迅即跟著爬起來,通常子孫應緊拉住靈車或紼帶,其意乃捨不得父母親如此快速離開。
(2)葬列:依國民禮儀範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其次序如下:
前導(標明○○○○○之喪)→儀仗(不用儀仗者略)→樂隊(應用國民禮儀樂曲)→遺像→靈柩→靈位→重服親屬→親屬→送殯者。
(3)辭客:出殯行列啟靈一段路後,應擇適當地點讓靈車暫停,家族子孫向後轉,向送殯親友跪下或鞠躬,並婉辭他們請留步,叫做「辭客」,孝春俟長輩牽起始能繼續前進。
※注意事項:
1.送殯親友宜著素色或深色服裝,並佩帶黑紗或素花,除至親好友外,家屬可於啟靈後懇辭。出殯奠禮於○○年○月○日○午○時○分起預計○時○分啟靈發引,○時○分入壙,均須守時。
2.開導汽車前懸橫布標明「○○○○○之喪」或「○府」即可,保持一定速度,機車隊及轎車隊可懸小花圈或繫紅布安在行列中。
3.在○○地方辭客,在○○地方上車,靈車繼續前進,家族陸續上轎車,跟隨靈車後前進上山。沿途遇交通繁雜及燈號地段,督導人員應加派交通維護員。
6.安葬/祀后土/點主/祭墓:
(1)安葬:靈柩到達墓地,置於壙旁,子孫於柩前再次舉哀,於下葬之前必須請仵工將柩尾一塊小木塞打掉,使空氣能夠流入,屍水流出,以便肉身腐化,俗稱「放栓」依據擇日師所擇時辰將靈柩小心移下去,柩下窆後,地理師持羅盤審定方位,無所偏差;各房子孫均無異議,乃將繩索解除,並將紅布銘旌舖在柩上,灑以米酒,掩土之前,孝男等須以麻衣盛土撒入壙穴,並喊:「阿爸(母)起來喔!」以示葬親人之肉身而不葬其魂,而撒土入壙,則表示是孝子親手葬其親。掩土成墳,立墓碑及墓桌,立后土,然後進行祀后土。
(2)祀后土:所謂后土即土地神,祀后土的意義,在祈求土地神保佑亡親所居之陰宅(墓地),祀后土多半由宗教師或地理師指導喪家子孫進行。
(3)點主:祀后土後乃行點主禮,所謂「主」是指神主,以父亡為例,上寫「顯考○公諱○○一位之神主」(字數合生老病苦),現在點主,大部分改為由道士,僧尼或地理師在墓地舉行儀式時,順便點一個形式。
(4)祭墓禮:點主禮成,乃行祭墓禮,將神主(魂帛)置於墳上,子孫一人持黑傘遮之,墓前供五味碗、發粿、飯、酒、銀紙等,宗教師舉行簡單之唸經儀式,子孫及所有送葬者,皆至墓前燃香拜墓。接著由地理師(或由宗教師兼代)舉行呼龍儀式,意謂此墓風水極佳,具有龍氣,可佑子秀孫賢。
7.返主:
◎靈柩安葬完畢送葬行列自墓地將神主牌位迎返供奉,即古代所謂「送形而往,迎精而反」。
◎殯葬行列仍依去時順序,但減少了靈車及墓地燒化物品以及靈旌。
◎長孫換了乾淨衣服,端坐「魂轎」中捧斗(神主安放在米斗中),恭請神主返家供奉。
◎出殯行列去時「喪燈在前,喜燈在後」,返時恰巧相反。
◎接靈:「魂轎」距家門尚有一段路時,未送山的家人或親友要出迎神主入門。
8.安靈:設靈棹排香案遺像,供物(祭品)等,如有做靈厝時也置放之。子孫就位,由長男當主祭者行一香禮,獻一對花、獻果行三鞠躬禮,以後每日晨昏二次捧飯至滿七或至百日,也有到對年。
六、葬後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巡山→完墳→做七→除靈→做百日→做對年→合爐→新忌(做忌)→培墓→掃墓→撿金→做風水
(二)儀節簡要說明:
1.巡山:安葬之翌日或數日後,孝眷至墓地查看墳墓有無異狀,稱之為「巡山」又稱巡灰,目前已不流行陪葬金飾,且政府推行公墓公園化,有管理員負責管理,已無巡山的必要。
2.完墳:又稱「完山」亦叫「謝土」,於墳墓築成後,擇一吉日為之。
3.做七與除靈:做過「滿七」(散飯)後(不論有否縮減做七日子)子孫以供品祭拜後,即可以理髮修官,並感謝治喪親友,子孫帶孝者可以是日換幼孝。
4.做百日:逝世當天算起一百日所做之祭祀,應舉哀,稱「做百日」,子孫於滿七未換孝者,是日須換孝。部份地區亦有提前做百日,即依男兒的人數加上長孫,由「百日」的日數扣除之。
5.做對年(小祥):逝世一週年所做的祭祀,應舉哀,稱「做對年」逢閏年則提前一個月,子孫親友到墓地,家中或利用公共場所舉行追悼會,稱為「祭禮」。孫輩帶孝一年,是日脫孝,換紅毛線帶三日後即除去。
6.合爐:即把魂帛燒掉並將其名字寫在祖先牌位上,將爐灰取一小部分至祖先香爐中,叫「合爐」。合爐古代在二十五個月時舉行,現今改為對年後選擇一吉日為之,有的其至在「對年」當天行之。
7.培墓與掃墓:親墳完墳後三年內要「培墓」:子孫須要備酒餚、三牲五果祭拜第一年開墓頭要在清明前擇一日,第二年在清明當天,第三年在清明後擇一天。此後每年在清明前後率子孫帶水果冥紙去掃墓。
8.新忌、做忌:即「逝世」後第二次逝世紀念日,此後年年以此日做忌日。
9.撿金(撿骨)(洗骨):「檢金」本為古代幾個少數民族及地區所特有的現象,台灣地區由於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氣候等因素,葬後若干年開棺洗骨,將骨骸另裝在一只陶甕中,安奉於納骨塔。
佛教禮儀
、助念
時間: 八小時
人員: 應分成數班,每班兩人以上,輪班助念(最好招呼亡生者同唸)。
法器: 木魚、引磬(僅木魚亦可)法器聲要平和,忌諱尖銳或大聲。
注意事項: 助念聲音須高低適宜,快慢適中。稱念亡者常念之佛號,若無則以四字佛號為宜,使亡者容易跟隨稱念,並勸導亡者,我們為你求佛念佛加持,請你放下一切,跟我們一起念佛。眷屬千萬不可對亡者說情愛話、或臨床揮淚,擾亂亡者正念。
程序: 助念八小時。念佛號就可以(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唱香讚(蓮池海會讚)。佛說阿彌陀經。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皈依﹕ 就是皈依佛,2.皈依法,3.皈依師,最後回向。
入殮: ‧時間:
亡者死後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入殮可。
‧人員: 法師3至5人。
‧程序: 1. 蓮池讚(時間短可省略)。
2. 佛說阿彌陀經(時間短可改心經)。
3. 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
4. 念佛(直至亡者入棺內,棺蓋封好,才收佛號)。
5. 回向。
注意事項: 1. 亡者的壽衣不一定要新的,只要亡者生前喜歡的即可。
2. 入殮後要安放死者靈位並拜飯,(三菜、一飯、一茶或一菜、一飯、一茶)鮮花、水果可天天換或數天換一次(水果要四樣,不可有連結的水果那是不吉)。
二、七七佛事
人死之日為第一天,往後算七天為頭七(頭旬),後每七天為一旬,至七旬(七七)共四十九天。今有縮短為二十四天者,頭七及七七皆為七天,二七至六七之間皆間隔兩天,共二十四天。
佛事內容: 1. 一天佛事:地藏經、金剛寶藏、三味水懺、藥師寶懺、(人數3至5人)
2. 半天佛事:八十八佛洪門寶懺、金剛經(人數3至5人)
3. 其他佛事:梁皇寶懺、三時繫念、瑜伽燄口(含和尚六眾或以上)
三、告別式
時間: 於家祭後,公祭前,法師誦經。
人數: 眾以上。
程序: 1. 蓮池讚。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念佛時繞靈柩三匝,歸位時收佛號)
5. 大乘常住三寶。
6. 主法者開示法語。
7. 回向。
四、 起靈
時間: 公祭完後,等靈柩綁好。
程序: 1. 舉佛號(阿彌陀佛)
2. 法師引導靈柩至靈車,等靈柩上車後收佛號。
3. 法師上車(法師座車排在靈車之前)
4. 至火葬場或土葬場。
五、火化程序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念至靈柩送進火化爐後收佛號)
5. 主法舉火化文。
6. 家屬啟動火化開關。
7. 回向,
* 約兩小時後收骨灰。
六、晉塔安骨灰程序
地理師唸(進金囗訣)﹕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昌,進金萬事大吉昌,進得完代代子孫中狀元,進得好子孫代代得果老,大富大貴,富貴雙全。進喔!發喔 ◎主家隨地理師﹕進喔!發喔!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三皈依、(佛、法、師)最後要唸回向文。
七、土葬程序
甲、靈柩放入墓穴中。
乙、撒五穀囗訣(由地理師做)。
丙、祭拜后土素文。
丁、點主,用硃砂筆點墓碑,要新毛筆,宜開光過(由地理師做)。
誦經程序: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繞墓穴三匝,歸位時收佛號)
5. 回向。
八、安位程序
1.火化或土葬之後,回到家中安奉靈位(告別式後,送去火化或土葬時,可留部份家人將家恢復原狀)。
2. 回來後,孝眷先換下孝服。
3. 牌位安放於祖先牌位之左邊(面向祖先牌位的方向)並另設香爐一個。
4. 準備:花果、供菜、淨水。
誦經程序: 1. 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位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3. 大悲咒、往生咒、變食真言(大悲咒時,孝男帶和尚家中各處灑淨,或於誦經結束後再灑淨亦可)。
4. 三皈依、回向。灑淨未用完之淨水,可用大水桶將其沖淡,分送家人或鄰居,用於洗淨(家屬住家較遠者,可分送六字大明咒,回家火化於水中使用)。
九、對年
時間: 祭日前一天。
佛事: 誦超荐之經典即可
十、合爐
時間: 往生者死後三年,現有於對年後十天或對年後選一節日(如清明節)舉行。
程序: 1. 首先把亡者的名字寫入祖先牌位裡面。
2. 把亡者所用香爐中的香灰抓一把,放入祖先用的香爐中。
3. 把亡者的牌位焚化掉,香爐拿去丟掉。
4. 準備:香、花果、供菜、紅龜、發粿。
5. 誦經:
(1)香讚
(2)金剛經
(3)往生咒、變食真言。
(4)三皈依、回向。
一貫道禮儀
一喪事須知:
(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父母在世時,應當依禮來奉養。「謂」:父母在世的時候,事親應該恭敬以禮,仰體親心,以承歡得盡天倫之樂。
2.父母逝世後,應當以禮來安葬。「謂」:親喪之時子欲養而親不在,痛斷肝腸,悲感在所難免,安葬之禮要盡哀盡禮,以盡子女之孝道。
3.祭祀要盡禮,「謂」:依禮來祭祀,因為親恩昊天罔極,為人子女者,為追思親恩,音容宛在,刻苦銘心,無以報於萬一,於是對尊親祭點要誠敬追思,依禮誠祭,以安在天之靈,以盡子女之孝心。所以喪葬祭禮,喪則致其哀,祭者致其嚴,一切均合禮而中道。
(二)『慎終追遠』:
父母臨終之時,子女慎誠待側,躬自護理,追求遠源之道,使其能心安意靜,無牽無掛,萬慮皆消,則一道靈光善歸於天,得於永享天樂,此乃為人子女之大孝。
(三)『歸空』(逝世):
即是靈魂脫離軀殼。當人呼吸欲斷,將臨終時,為人子女止於孝,要使靈魂清淨光明,必須在移廳置床之時,先焚蓮花香(108枝一束),然後再備淨爐,以檀香末供焚不絕,這樣能使脫離軀殼之靈魂,安然行返鄉路,又能淨歸魂之心,而脫離凡俗之污穢,此比超渡之功德,更加微妙。
※有修道者要歸空時,供焚檀香,進而恭迎仙佛接迎。
(四)停止呼吸時,屍體於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內,最好不可移動,使歸靈能夠清淨自然歸返離去。
※勸化世人,深望世人,諸位道親,請僅記在心,亦是人生送別之情,如遇尊親歸空時,守靈服喪期間,應該全家老幼,虔誠持齋,一切祭品宜素菜、水果,切勿動刀殺生,其功德遠勝誦經超渡。顯盡孝道之子孫,虔誠齋戒守靈,慎終追遠、以報親恩,切記施行。
二.喪禮:
國人平日皆忌言喪事,喜談吉慶,如遇家族有喪事發生,即無從料理,在守喪期間都是盲從他人建議,結果不必要的錢花一大堆。因此既然有生就有死,為了替親長辦喪事,避免花錢又受氣,破壞喪事哀慼之情,古處理喪事之基本概念,為人子孫者便不能不知。
就喪禮而言,其煩瑣就不在話,如要完全遵守古制則有困難,所以凡遇喪事,不是「隨俗而行」,就是「臨時創舉」。一般世俗在人死之時,因各地習俗有所不同,所以喪禮的辦理也就不盡相同。僅以常用習俗為據
(一)治喪禮節及入殮須知
1.遇有喪事應訃告至親好友報喪,死者之親友(或道中)得設治喪委員會治喪。
2.亡者行入殮禮時,家族及親友得瞻仰遺容,然後蓋棺。
3.亡者入殮時,家族應就世俗之禮所訂,分別穿喪服,並佩服喪標誌,並在靈柩前設置靈案、遺像或靈位。獻四果清茶,誠心禱誦,以代替哭泣為宜。
4.封釘:入殮後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謂「封釘」「封棺」。出殯當天由族長(父歿)或母舅(母歿)執斧「安釘」或「點釘」,取其日後,家族必有「出丁」(生男)之意。
5.示喪:家有喪事發生,在喪宅門口以明顯地方,貼上告示,表示守喪,如父亡;書「嚴制」。母亡;書「慈制」。....亦可通書為「喪中」。並貼示喪禮犯沖時刻、年齡。左右鄰居貼上紅布條(紅紙)。以示吉利。
(二)入殮
禱告詞
□□大德:
自從您身體欠安之時,親朋好友即不斷的找尋名醫,遍訪良藥,期望能挽沉病、救頑疾,然而人生無不散的筵席,您在人生道上,已經盡了全力,功圓果滿;子女在您的諄諄教誨之下學有所成,後學在您的時時激勵之下日日精進。您的言行足以,為後學楷模,您的操守足以,為後學效法,您的責任已了,重擔可卸,從今以後,家中雜務有人料理,道中諸事有人繼承,請您不必牽掛、不必憂慮,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我們都祈求師尊師母慈悲,接引您往生彌勒淨土,衛道護法,同助三佛,普渡有緣。□□大德,永別了,請您好好的安息吧
三.治喪準備事項
(一)準備項目:
.棺木(葬儀社洽購)。
2.喪服、白布。
3.靈骨罐(火化用)。磁像(靈骨罐用)。
4.遺像。
5.告別式場佈置。(包搭布蓬)。內壇(七寶架、燈光擴音)。
6.中、西樂隊。
7.請引導點傳師(法師)。
8.請司儀。
9.鮮花、鮮果、素菜。
10.臘燭、香、檀香、檀香末。
11.紅綢、拈香親友配帶物,哀感謝(面巾)。
附註:1..接板(接棺):由漢樂(古吹)引導,葬儀社人員用小卡車運至喪家,喪家由孤(哀)子(媳、女)在門外跪接。棺進屋內,宜頭先進,俾便入殮時頭內腳外。2.一般習俗接板(接棺),會擇吉辰(亦可不必),因此家族均先連絡直系親屬,屆時能「親視含殮」
(二)告別式籌備工作:(大德、點傳師、堂主)
※(成立工作小組,各組須擬定負責人及工作人員若干,按日期時間地點報到,負責完成分配工作。
(1)總務組:
1.出納及備寫毛筆(白布、白紙、輓聯、購置用品)。
2.協助採購各組所需用品(包括哀誌、哀花、招待胸牌、紙巾、答謝毛巾等、茶水、飲料)。
3.車輛調派及數量準備(包括移靈、靈骨進塔、茶水車、載祭品車)。
4.紅包準備(包括車輛、各種陣頭、及其它)。
5.告別式場地租借以及與棺木店各項聯絡。
6.聘請樂隊、各類陣頭。
7.訃文處理。攝影處理。
8.大白花(友組前賢配帶),白手套(護棺人員用)、護棺臂章、交通臂章、骨灰罐
(2)司儀組:
1.告別式司儀、禮生(上下執禮)。
2.告別式獻供人員。
3.安排道旗覆蓋人員、安排行證道禮聖歌生。
4.安排護棺人員,準備抬棺用白布條。
5.道旗、準備端盤。
6.擴音器協調裝置
(3)告別式場地佈置組:
1.搭設七寶架、搭架佈置及式場安排、燈光。
2.式場內桌椅整理及清潔。
3.七寶架上、鮮花、蠟燭、鮮果、檀香、檀香末、香、紅綢、小花圈購買準備。
4.式場內外花籃、罐頭塔、輓聯、輓幛、輓匾之佈置。式場外花環等排列。
5.儀式後、輓聯、輓幛、輓匾之收集及焚化掉。
6.儀式後,罐頭塔及各類祭品之收集(送回喪家)。
7.準備訂書機等工具(掛輓聯用)
(4)收受組:
1.會計。
2.現場奠禮、收受登記。
3.負責登記公祭之單位及團體。
4.奠禮簿,簽名簿,簽字筆,便條紙,奠禮袋。
5.分發答謝毛巾
(5)招待組:
1.家祭哀誌與公祭哀花分發。
2.式場外接待來賓簽名。
3.式場內引導來賓就座。
4.招待用紙巾、茶水、飲料。
5.發放遠方來賓之點心
(6)交通組:
1.告別式場(殯儀館)附近路口道旗佈置。
2.引導車輛停放、交通秩序維持。
3.由喪家遷棺至殯儀館路線安排及交通指揮。
4.儀式完成移靈火化場隊伍順序。
5.配合連絡撿骨裝罈及晉塔之車輛
(7)督導組:
1.引導車(遷棺,移靈,陣頭,樂隊)安排車輛指揮。
2.播放聖樂車(包括引導前賢)。
3.引導點傳師座車(法師座車)。
4.發放車輛紅包、紅布條。
5.進塔連絡(包括供品)。
(8)餐飲組:
1.茶水、飲料、紙巾(用餐用,配合總務組購買)。
2.統計購置點心數量。(交由招待組分發)。
3.午餐棹量統計、訂定。
4.用餐棹量統計、訂定。
5.告別式祭品、花果、紅龜、發糕與購買。
四.擔任司儀(告別式)注意事項:
1.道親歸空時,司儀接到點傳師以及上面通知後,須到喪家去連絡配合,然後再報告點傳師以及上面。
2.道親歸空後,喪家召開家庭(族)會議,並請有經驗長輩、道親商議有關治喪事誼。
3.準備告別式奠禮的事項,以及工作分配,並提前成立(1)總務組(2)司禮組(3)佈置組(4)收受組(5)招待組(6)督導組(7)交通組(8)餐飲組,以配合儀式進行順利。
4.祭品以清香、鮮花、蔬果品為宜。念經應請(法師)或道親助念,陣隊方面應該減免,免於流俗與浪費。
5.印訃聞時,將告別式地點圖址印上,以便找尋。
6.提醒喪家準備哀章(生平略歷)謝詞等各一份。
7.司儀須先了解訃聞出殯日期、時間、家祭、公祭、火化之時間,以便控制式場。
8.佈置人員要在遷棺前佈置好,而且發爐,點檀香未(淨香)臘燭等。
9.司儀要在遷棺三十分鐘前,宣佈犯沖年歲,日沖、時沖,以便迴避。
10.遷棺前三十分鐘前,提醒孝家族穿孝服、法師、西藥師、抬棺人員等備。
11.家祭禮成後,立刻宣佈機關、團體、分祭讀祭文者,請到付處登記。
12.宣佈公祭之前,式場內須場,請內外親族退出場,佈置人員立刻佈置、椅子、淨香(添加)排整齊。
13.時刻到,宣佈公祭開始(奏哀樂)。
14.儀式完成,事情辦妥後,須報告點傳師以及上面,而且檢討得失,以便改進。
五.奠弔:
(一)奠禮應注意事項:。
1.奠禮開始之前,司儀首先要宣佈喪禮犯沖時刻、年齡。讓與祭者有所回避。
2.奠禮務必依訃聞內定時間進行,司儀的儀容要潔淨、整齊、嚴肅、沉重、聲調要清晰平穩,流露致哀的表情來主持儀式。
(二)家祭禮:
1.遺族應注意事項:
父母養育之恩,比山高、比海深,教導之苦,是無法來衡量的,是廣大無限的,是無止境的,是那麼崇高而偉大。所以家奠禮應該要遵循古禮「祭之以禮」來舉行,所以孝家眷必須以無限的哀思來追念,以報答親恩、感念親恩。
2.移柩到告別式場;請奏哀樂;遺族先上香。司儀呼請○○○就位,受親友致祭
(三)家祭禮及程序:
※○府○○老先生(老太夫人)告別奠禮、家祭禮開始、奏哀樂。
1.孝家眷(孝男、孝媳、孝女、孝內孫、孝內孫女)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飯、獻饌、獻花、獻果;行三跪九叩首禮、三獻酌禮(三獻酒)。
2.義子、義媳、義女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三獻酌禮。
3.孝男的阿伯、阿姆、阿叔、阿嬸一同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行三鞠躬禮。
4.孝男的阿舅、阿金(舅媽)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行三鞠躬禮。
5.孝男的阿姑、姑丈、阿姨、姨丈一同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行三鞠躬禮。
6.孝男叔伯兄弟姊妹、兄嫂小嬸、姊夫妹婿以及他們的後代一同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第一排代表三獻酌禮。
7.孝男姑表、姨表、兄弟姊妹、兄嫂小嬸、姊夫妹婿以及他們的後代一同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第一排代表三獻酌禮。
8.姻親致祭就位(親家親姆或代表人):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行三鞠躬禮。
9.女婿(亡者之女婿)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三獻酌禮。
10.義女婿(亡者之義女婿)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三獻酌禮。
11.姪婿(孝男阿伯、阿叔的女婿)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三獻酌禮。
12.孫婿(亡者之孫婿)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三獻酌禮。
13.外孫、外孫媳、外孫女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跪、三叩首、第一排代表三獻酌禮。
14.未拜親族一同致祭就位: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行三鞠躬禮。
15.未亡人(或杖期夫)致祭就位(孝男扶請母親/或父親大人致祭):奏哀樂、上香、獻花、獻果、三獻酌;行三鞠躬禮。請復位(孝男扶請回位)。
16.家祭禮成;奏哀樂
(四)公祭禮及程序:
※公祭時,請大家保持肅靜,是以簡單、隆重、莊嚴、肅穆的心情來舉行。在奠禮進行中請不要聊天、隨意走動、吸煙(包括賓客、葬儀工作人員、樂師、招待人員)以表示對亡者的尊重。
1.故○府○○老先生(老太夫人)告別奠禮、公祭禮開始、奏哀樂。
2.全體肅立;奏哀樂。
3.全體向遺像及靈柩行三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請坐下。
※行覆蓋道旗禮。
4.行獻供禮:各就排班、奏聖樂。(獻供畢)樂止。
5.請點傳師證道:
(1)請聖歌生就位、奏哀樂。
(2)恭請○點傳師證道就位、奏哀樂。
(3)唱道歌。
(4)禮畢;遺族叩謝、請復位、奏哀樂。
6.遺族代表致謝詞或先人略歷介紹。
7.機關、團體公祭:
(1)請○○單位公祭、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奏樂、披紅。
(2)進香、上香;進花、獻花、進果、獻果、樂止。
(3)恭讀祭文。(無祭文從略)
(4)全體向遺像及靈柩,行三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5)請復位;遺族叩謝;奏哀樂、樂止。(感謝○○單位公祭)
8.遺族拈香:奏哀樂、樂止。
9.親友拈香:奏聖樂(或西樂)、遺族謝拜、樂止。
10.禮成:奏樂。
11.請法師誦經。(有點傳師證道時可免法師誦經)
12.回向發引
六.點主禮:
(一)點主的意義:
1.點主時,請孝男們哈一下硃筆,是要將你的氣灌在硃筆上,和你父(母)親的神主牌位相會通,希望你們要追思父(母)親之恩,慎終追遠。
2.點主時,請孝男們兩手放於背後,手挽著手,是希望孝男不要忘記父(母)親的遺言,希望你們兄弟姊妹能團結和諧,共同奮鬥。
(二)點主禮儀:
1.點主儀式開始:孝男(遺族)就位;奏樂。
2.請○○○為點主官。
3.孝男(遺族)代表趨(向)前,跪請點之官(自動一叩首)。(請自動復位)。
4.孝男(遺族)跪。唱:(禮生/奉老先生/老太夫人神牌);交給孝男。
5.請點主官就位。(披紅)唱:(禮生/端硃,筆,紅包,給點主官,並在旁等候)。
6.請點主官開啟硃筆、點主(點主官自動唸點主文)。
7.請點主官復位。(唱:點主畢)禮生/接老先生(老太夫人)神牌復位。
8.孝男(遺族)叩謝點主官(一叩首);孝男(遺族)復位。
9.點主禮成。奏樂。
※點主唱詞:
※點主開始,手執紅硃筆、一點、點天、天青。二點、點地、地靈。三點、點人、人長生。四點、國恩、子孫代代興。(佛恩、天恩)。
※硃筆插爐中,事事皆興隆。(硃筆丟下地,財子壽月愈多〉
七.出殯:
(一)壓柩位:
※當靈柩移開後,放置柩位,一般是用紅圓12、發粿大1(或小12)、餅干12、水桶、碗1捆12、筷1把12雙、或石頭12。其意義就是團圓昌發。
(二)出殯順序:(火化)
【1】開導車【2】麻彩/二人【3】紙燈/二人【4】打鑼【5】放路紙/買路錢(由女婿擔任,現在大致改用花瓣)【6】彩排(如接引西方等旗幟)【7】西樂隊【8】陣頭隊【9】國樂團【10】引導點傳師(法師)【11】遺像、靈位【12】靈車/靈柩【13】重服親屬、親友、送殯車隊。
(三)辭客:
※送殯行列前進到某一適當地點,孝男應回頭跪謝辭客。(此時應由同行中最具長輩/點傳師);父沒由族長、母沒由母舅扶起孝男。
(四)路祭:
1.如亡者有恩於地方,或某人時,受恩人往往會排設路祭,而喪家遇到此況必須備妥答謝紅包。
2.除了以上情況外,路祭一律拒絕,並書寫「路祭謝絕」之告示。
(五)祈淨水:
※弟子○○○懇求活佛師尊慈悲,護庇眾生,恩賜淨水,師尊佛法無邊,清香化淨水,給眾生身心得以清淨,閤家平安,事事如意。
基督教
一. 對生的認識:
(1)人從那裡來:
1.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26)
2.如何造?就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入鼻孔裡,便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
(2)人活著的意義 / 人既從神而來,就要活得像神。
1.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2.一件惡事都不做,並要扶助真理。(林後十三7.8)
3.常常喜樂,彼此相愛。(腓四4.10/13. 約十五12)
4.需要有犧牲捨己的精神,如一粒麥子。(約十二23/25)
二.對死的看法:
(一)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
(二)息了世上的勞苦(啟十四13)
(三)復活成為不朽壞
1.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裡,以後發芽長成樹。(林前十五35/38)
2.享受天國永遠的家鄉,在世如客旅,死後回家鄉。(來十14/16)
三.生與死的關聯:
(一)蓋棺論定在今生 / 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羅二6/11)
(二)安然見神死無憾。(彼後三11/14)
1.活人將死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事為人對得起神、對得起人。(傳七2;帖前五1/11)
2.因有復活的盼望,就釋放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5)
四.耐心等候得盼望(羅八18.22/25)
不可因有盼望而提早結束生命,基督教堅決反對自殺。
五.喪葬禮儀的意義:
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一)追念故人的美德:孝經提到能佳行美德,才能光宗耀祖,此乃孝之終也,所以藉追念故人美德,也跟隨佳美腳蹤行,可將故人的美德發揚光大,這是孝順的表現。
(二)思想人生的結局: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三)安慰故人的遺族: 親人離世,難免感傷,但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如同移民到國外,雖捨不得,卻不致於過份悲傷,並藉禮拜,求神安慰遺族的心。
(四)激勵在世的親友: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六.喪葬儀式:
(一) 入殮禮:
1.在殯儀館 / 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
2.在家裡 / 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七.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
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八.出殯:
喪禮完畢後,隨即出殯,出殯行列順序如下;1.教會會旗 2.『榮歸天家』二人舉的橫旗 3.單人舉的豎旗,上有勉勵的詞句,約十支 4.樂隊 5.花車 6.靈車 7.遺族 8.親友。
一般出殯一段路後,遺族就先向送行的親友辭別,再去安葬。
如果會場離墓地不遠,一般親友會送到墓地,等安葬完畢由原路回來。
九.安葬禮:
(一) 火葬: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 土葬:墓地不看風水,但須乾淨幽雅,表示對故人的尊重。
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
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十. 結語:
古人云:「慎終追遠」的美德,就是喪事盡其哀禮,緬懷先人佳蹟,以表兒孫對先人之孝,其實基督教的喪禮,雖然沒有拿香祭拜,但也有相同的意義。
天主教禮儀
一、天主教─基督信徒的喪禮
一切聖事性的禮儀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後逾越為目標,此最後的逾越,是通過死亡,引領人進入天國的生命。如此,滿全了人在信德與希望理所宣認的信仰:「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
二、病人傅油禮(終傅聖事)
1、 臨終關懷中的靈性關懷
2、 病人傅油在人類救恩史中的基礎
(1) 人類生命中的疾病
(2) 病人在天主的面前
(3) 主耶穌─全人的醫師
(4) 「你們要治好病人」(瑪十.8)
(5) 病人傅油禮儀─宗座憲令頒佈的禮規
3、 誰領受病人傅油禮
(1) 病重者
(2) 衰弱年長者
(3) 有生命危險、死亡危險者:如施行危險手術者
4、 病人傅油禮的效果
(1) 安慰、平安和鼓勵
(2) 重振病人對天主的信心,增強信德
(3) 結合於基督的苦難
(4) 教會的恩寵
(5) 為步入人生旅途的最後階段作準備
三、入殮禮
1、 我們相信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進入永生的門徑。是出離肉身與主同在。(格後:五.8)
2、 佈置靈堂
3、 守靈─守夜禮
(1) 聖歌
(2) 禱詞
(3) 讀經
(4) 追思亡者
(5) 為亡者祈禱
(6) 上香
(7) 灑聖水
(8) 向亡者致敬禮
(9) 禮成
4、 入殮禮
(1)聖道禮
(2)降福棺木
(3)獻香
(4)灑聖水
(5)禱詞
(6)遺體入棺
(7)向遺體致敬
(8)蓋棺
(9)禮成
四、殯葬彌撒
1.我們雖為死亡的定律而悲傷,卻因永生的許諾而獲得安慰。主為信仰你人,生命只是改變,並非毀滅,我們結束了塵世的旅程,便獲登永遠的天鄉。
2. 堂詠
3.懺悔詞
4.求主垂憐
5.集禱經
6.聖道禮儀
(1) 讀經一
(2) 答唱詠
(3) 福音
(4) 信友禱詞
7.聖祭禮儀
(1) 準備祭品
(2) 獻禮經
(3) 頌謝詞
(4) 感恩經 a. 成聖體 b. 成聖血
8.領聖體禮
(1) 天主經
(2) 平安禮
(3) 羔羊讚
(4) 領聖體
(5) 領主詠
9.領聖體後經
10禮成─祝福禮
五、告別禮
1、 祈求天主使我們這位(○○弟兄/○○姐妹)即被埋葬的身體,將來復活時獲得聖者的完美和地位。
2、 禱詞:(告別曲)
3、 灑聖水
4、 獻香
5、 為亡者祈禱文
6、 起棺至墓地(若告別禮後舉行家祭儀式及公祭儀式等結束後啟靈,發引)
六、家祭儀式
※家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1、 祭禮開始。
2、 全體肅立。
3、 主祭就位。
4、 與祭者及全體家族就位。
5、 奏樂(不用樂者略)。
6、 上香(三次)、(灑聖水)。
7、 獻祭品(獻花、獻果、獻酒)。
8、 讀祭文(不用祭文者略)。
9、 主祭者與全體家族向遺像及靈位行禮(三次鞠躬或跪拜)。
10、奏哀樂(或唱合適聖歌)。
11、家族答謝。
12、禮成。
七、公祭儀式
※公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1、 祭禮開始。
2、 全體肅立。
3、 主祭就位。
4、 陪祭就位。
5、 與祭就位。
6、 奏樂或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7、 上香(灑聖水)。
8、 獻祭品(獻花、獻果、獻酒)。
9、 讀祭文(不用祭文者略)。
10、向遺像(或遺體或靈位)行三鞠躬禮。
11、奏哀樂(或唱合適聖歌)。
12、禮成。
八、啟靈禮
1、 藉基督死而復活的事實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復活的序曲,求你堅定我們對永生的信念,使我們來日都在你內聚首,共享永福。
2、 封釘禮:(可視家屬的需要決定做或不做)。
3、 啟靈:發引。
九、安葬禮
1、 現在就把出身泥土的身體交還泥土,使他身歸原處。但是,由於基督曾首先從死者中復活了,祂也要改變我卑微的肉軀,使我們與祂光明的身體相似,願主使他現在享受平安,在末日使他復活。
2、 祝福墓穴。
3、 信友禱詞。
4、 靈柩入土。
5、 拜別禮(家屬跪拜、親友三鞠躬禮)
十、火葬禮
1、 火能焚燬,但它所燒毀的只是那可損壞的,至於天主所創造的那不朽的靈魂,將生活下去,直到永遠。越過死亡後,天主要在祂的永愛中再造萬有,再造我們的肉軀,我們相信(○○弟兄/○○姐妹)仍然活著,我們虔誠地把他託付給天,求天主賞賜他永遠的安息,世界末日賦予他一個新的身體。
2、 恭讀聖經。
3、 為死亡者祈禱。
4、 灑聖水。
5、 親友向靈柩行三鞠躬禮(家屬跪拜)。
6、 點火(按鈕)。
全體祈禱:上主!求你賜給他永遠的安息,並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
7、 禮成:(唱適合的聖歌)。
十一、安靈禮
1、 安放靈位
2、 上香
3、 致侯詞
4、 家屬向遺像或牌位行禮(鞠躬或跪拜)
5、 灑聖水
6、 結束禱詞
7、 祝福
8、 禮成
十二、圓墳禮
1、 讚美詩(聖歌)
2、 讀經
3、 祈禱
4、 上香
5、 灑聖水
6、 獻花
7、 致敬禮(三鞠躬禮)
8、 禮成
十三、天主教─基督信徒的最後踰越
1、 對天主教─基督信徒來說,死亡那天雖結束了事禮儀生活,卻帶來了另一個新的開始。
2、 天主教─基督信徒 在塵世的朝聖旅途中,教會好比母親那般,懷抱著他也陪伴著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終點,並把他交託在「天父的手裡」。
3、 教會在基督內向天上獻上祂寵愛的子女,且懷著希望,在地裡播下那將光榮復活的肉身的種子。
4、 死亡決不能把我們彼此分離而哀傷,因為我們眾人都要走完同一的道路,將在同一個地方重逢,我們將不再分離,因為我們為主基督而活,現今又在基督內結合為一,走向祂,與祂相遇...我們將在主基督內團聚在一起。
5、 我們為他的去世和分離而哀傷,也因與他的共融重聚而詠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